文 / Watchone


最近剛好經歷了一些因緣,拜訪智者,參與法會,

回想起自己,也算有用點心,前前後後,也努力了一年多的時間來學習,

忽地腦海中,閃過老師先前提的一個問題,

「第二階段,你的心得似乎愈來愈少」...


想到這一層,激起自己回觀整段修行過程的想法,

平靜的看看這一年多來的時光,發現很多現象,

原來在修行之中,只消一點淺淺的錯誤,就可能讓心態整個不平衡,

落入一邊的結果,即便是被善知識,引導著走在對的路上,也會弄壞雙腿。

聖賢所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果然所言非虛,不可不慎 ...


回顧第一階段參與讀書會時,覺得所談的主題非常新鮮,

題目下得貼近生活,老師也講得深入淺出,所以很多心得,

很平常心的使用老師所教的方法,因為很新鮮,

所以很勤快的練,也就產生了很多感覺,

不過,因為自己是個慣於使用意識的人,

所以第一階段,大半是與識心合一,用識心分析出很多的道理 ... 


一直到在得知自己有幸參與二階之後,開始有了興奮感,優越感,

沒想到自此種下不好的因,

 而這個所謂的興奮感,其實就是一種期待,

在第一重時,期待產生了分別的影響,

自己漸漸覺得一階的觀念不見得重要,因為是學習新知,

因此忽略一階所教的重點,也就是 "時時自觀" 的重要性


第二重,又因為期待,產生不滿足,

因為期待自己比以往更高超,

但此一更高的境界卻沒發生,所以心得就變得很少,

此一期待之心,甚至引導自己,認為在修行中看到異相,

 發生神奇現象,才是對的驗證,於是乎又再錯上加錯


第三重,引發較量之心,自己對所談的東西沒把握,

也不確定是否被認同,所以不談,

每週為了擠出心得,常常引用一些課堂上詞藻華麗的字彙,

其實有時候,這樣硬擠出的結果,

同樣是沒有滿足自己期待下的產物,故也不乏敷衍之作.


當然,有壞的,也會有好的,

自己覺得進入二階後,還是有重大進步,

就是一次在覺得自己很委屈的情境下,

堅定的做了 "只信自心,而知念全是假" 的決定,

在先前自我勉勵一文中,所談的就是那樣的感覺,

自此,熟悉的識心與我有了分離的機會,

這在認知上,是超越意識的重大前提,但也引發了問題,

問題是,當你不再相信以往能信賴的朋友,那該相信什麼,

於是我又落入了相信的另一邊,開始相信 ”反正一切都是好的” 的信念,

但似乎變得有點盲目,自傲之心又有點更深切,

一方面自己開始討厭意識上的東西或概念,

也討厭汲汲營營的吸收...


這些心境,一直到最近,在拜訪智者,以及被老師點醒之後,

才又有了新的體驗,現在,更深刻的發現,

原來自己的最大問題,是利他之心不足所引起的現象,

一切所做,若能依利他之心而行,

著落的點就從自我跳到了相對無我的一端,

現在覺得,就算是求智慧,也是為了利他,

而不是著落在自我上的追求而已.


總的來看,一個平常心的失卻,就可以障礙修行的整個進程,

修心之人,果然必須時時記得所修者何,惟心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觀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